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豇豆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产地环境、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分级、包装与标识、贮运、质量追溯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豇豆全产业链的生产管理及相关活动。
Title:Prod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Yardlong Bean Full Industry Cha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596-2023《豇豆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规范》是海南省发布的关于豇豆种植、加工和销售的综合性技术标准。以下从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建园部分,标准强调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1的要求,土壤pH值宜为6.0~7.5,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佳。这主要是基于豇豆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以及避免连作障碍的考虑,因为豇豆忌重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并改善土壤结构。
其次在品种选择上,要求选用抗病性强、优质高产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例如‘之豇28-2’‘秋豇王’等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这是因为豇豆易感锈病、枯萎病等多种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提高产量和品质。
肥料管理方面,标准提倡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具体而言,每公顷基肥施用量为有机肥30吨至45吨,氮磷钾比例为1:0.5:1。追肥则根据豇豆生长阶段合理安排,苗期轻施,开花结荚期重施。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豇豆生长发育所需养分,还能防止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
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标准规定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如清洁田园、合理密植等,其次是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防虫网覆盖等,最后才是化学防治。对于化学防治,要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并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例如,在防治锈病时推荐使用三唑酮或苯醚甲环唑,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或啶虫脒,但都必须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并且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此外,标准还对采收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采摘,避免机械损伤。采收后的豇豆需及时预冷处理,确保温度降至10℃以下,然后分级包装入库冷藏,温度控制在4℃~8℃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这样可以延长保鲜时间,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豇豆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规范》从产地环境到品种选择,再到田间管理直至最终采收贮藏,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旨在全面提升豇豆产品的安全性、品质及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