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地栽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季节、菌种选择与培养、栽培场地准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黑木耳的地栽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ound Cultivation of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732—2023《黑木耳地栽栽培技术规程》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黑木耳地栽栽培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建场
该标准明确指出,黑木耳地栽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方,并要求远离污染源如工业区和垃圾场等。此外,还强调了水源质量的重要性,确保灌溉用水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二、菌种选择
在菌种选择方面,标准推荐使用经过国家或地方认证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应当具备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菌种质量,防止杂菌污染。
三、培养料配制
对于培养料的配制,标准给出了具体的配方比例建议,通常包括木屑、麸皮、玉米芯等多种原料。为了提高养分利用率,还需添加适量的氮肥和磷钾肥。另外,培养料的含水量也要适中,一般控制在55%-60%之间。
四、接种管理
接种环节是整个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包括对工具设备的消毒处理以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的要求。接种完成后,需将菌袋置于温度为20℃-25℃、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发菌。
五、出耳期管理
当耳芽出现后,进入出耳阶段。此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高温高湿导致病害发生。同时,定期检查耳片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遮阳措施以保证光照强度适中。
六、采收与加工
最后,在黑木耳达到商品成熟度时即可进行采收。采收后的鲜品应及时清洗干净并晾晒干燥至安全水分含量范围内。若需长期保存,则可采用冷冻或其他适当方式进行保藏。
以上是对DB52/T 1732—2023《黑木耳地栽栽培技术规程》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