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季早稻高温热害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双季早稻种植区域的高温热害监测、评估及农业生产管理。
Title:Evaluation Criteria for High Temperature Heat Stress on Early Double Cropping Rice - DB36T 1758-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758-2023《双季早稻高温热害评价等级》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估双季早稻在生长过程中遭遇的高温热害提供了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性
标准适用于江西省内种植的双季早稻,旨在通过气象数据和水稻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热害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这一范围的设定基于江西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确保了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高温热害定义
标准明确了高温热害是指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由于持续高于适宜温度导致的生理障碍或产量损失现象。具体而言,当日最高气温连续三天超过35℃时,即可初步判断为可能产生高温热害的情况。这一定义有助于农户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损失。
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包括气象因子(如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水稻植株生理反应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气温是最重要的直接影响因素,而相对湿度则作为辅助指标考量空气干燥程度对作物的影响。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叶片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作为反映高温胁迫的重要生物化学标志。
评价方法
标准规定了具体的评价流程和技术手段。首先根据历史资料确定当地双季早稻各生育阶段的最适温度区间;然后收集实际观测到的相关气象数据,并结合田间调查获取的植株健康状态信息;最后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综合评分,据此划分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的高温热害级别。
应用实例分析
以某年夏季为例,在连续多日极端高温天气下,通过对特定试验田块内不同品种早稻实施监测发现:当最高气温达到37℃且持续时间较长时,部分敏感型品种出现明显减产趋势,表现为结实率下降约20%,千粒重降低5克左右。这表明即便是在正常灌溉条件下,高温仍会对产量构成威胁。
结论与建议
本标准不仅填补了江西省内相关领域空白,也为全国类似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模板。建议广大农民朋友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合理安排播种期避开不利时段,并适当增加灌溉频率保持土壤湿润度,同时选用耐热性强的新优品种以提高抗逆能力。同时提醒科研机构继续深化对该领域的探索,力求开发更多高效实用的技术方案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