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棘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要求、防治原则、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安全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沙棘种植过程中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armful Organism Control in Sea Buckth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2907-2022沙棘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沙棘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规范。该规程对沙棘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提高沙棘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中关键条款包括:
1. 防治原则: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注重生态调控,合理使用化学药剂。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要优先采取农业、物理等非化学手段进行预防,当这些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时,才考虑使用农药,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
2.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修剪等措施。例如,在选择种苗时,应挑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在栽培管理上,保持适宜的株行距有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几率;同时注意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植株徒长而降低抗性。
3. 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灯光诱杀成虫、黄板粘杀害虫以及人工捕捉等方式。对于一些特定时期的害虫如蚜虫、金龟子等,可以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悬挂黄色粘虫板来捕获飞行昆虫;而对于地下害虫,则可通过翻耕土壤暴露虫体后集中消灭。
4. 化学防治:规定了不同种类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和最大残留限量。比如针对沙棘黑斑病可选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喷雾处理,但需确保收获前至少间隔20天以上停止用药;针对沙棘尺蠖可用氯氰菊酯乳油喷洒,不过最终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值。
5. 生物防治:鼓励采用微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进行防控。这类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能够针对性地作用于目标害虫而不影响其他有益生物,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6. 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要求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建议结合气象条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其严重程度,提前做好准备。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65/T 2907-2022》不仅涵盖了从预防到应急处置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新疆地区沙棘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