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蜜蜂智能养殖中数据采集、分析与控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华蜜蜂的智能化养殖管理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Control in Intelligent Breeding of Chinese Honey Be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151-2023 中华蜜蜂智能养殖数据采集及控制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发布的关于中华蜜蜂智能化养殖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中华蜜蜂的智能养殖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控制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提高养殖效率、保障蜂群健康以及促进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数据采集要求
1. 传感器布置
- 条文规定:传感器应均匀分布在蜂箱内不同高度和位置,确保全面覆盖蜂巢区域。
- 解读:合理的传感器布局可以更准确地监测蜂箱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指标。例如,在蜂箱顶部设置温湿度传感器,底部放置二氧化碳传感器,有助于及时发现蜂群异常情况。
2. 数据频率
- 条文规定: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小时一次,并记录保存至少两年。
- 解读:频繁的数据采集能够捕捉到更多细节变化,为分析蜂群活动模式提供依据。长期保存则便于追溯历史数据,用于对比分析或科研参考。
3. 数据准确性
- 条文规定:所有测量值误差不得超过±5%。
- 解读:高精度的数据是制定科学决策的基础。通过定期校准设备,使用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可以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控制技术要求
1. 环境调控
- 条文规定:当蜂箱内温度高于38°C时自动启动降温措施;低于15°C时启动加热装置。
- 解读:极端温度会对蜂群生存造成威胁,适时调整环境条件有助于维持适宜的生活环境。例如,利用风扇或喷雾系统降低高温,采用电热毯或保温材料应对低温。
2. 病虫害预警
- 条文规定:一旦检测到蜂箱内螨虫数量超标,需立即采取物理或化学防治手段。
- 解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是保证蜂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药剂使用,既能减少损失又可避免环境污染。
3. 饲料补充
- 条文规定:根据蜜源植物开花周期预测未来七天内可能发生的缺食现象,提前准备人工饲料。
- 解读:合理安排饲料供应不仅能满足蜂群日常需求,还能在特殊情况下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趋势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
以上只是部分重要内容的简要说明,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