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火烧迹地恢复造林的技术要求,包括调查与规划、整地、苗木选择、种植技术、抚育管理及成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火烧迹地的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st Restoration in Burned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02T 17-2023《火烧迹地恢复造林技术规程》是山东省青岛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和森林再造工作。以下为该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 标准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因火灾导致植被破坏后的迹地恢复造林活动。
- 解读: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对象,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
- 火烧迹地:指由于森林火灾造成原有植被被毁坏的区域。
- 恢复造林:通过人工措施促使火烧迹地重新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
- 解读:对关键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有助于统一各方认识,避免误解。
3. 恢复原则
- 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恢复工作。
- 解读:强调了生态修复的核心理念,即不仅要恢复植被,还要注重维持或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恢复策略。
4. 规划设计
- 恢复造林前需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包括土壤类型、坡度、植被现状等,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 解读:此条文突出了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深入了解现场情况才能做出恰当决策,提高恢复效果。
5. 树种选择
-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这些树种适应性强且能较好地融入现有生态系统。
- 解读:乡土树种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还能更好地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6. 种植密度与配置方式
- 不同类型的火烧迹地应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配置模式,以达到最佳生长效果。
- 解读:根据不同地块的具体特点调整种植参数,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恢复进程。
7. 后期管理
- 包括定期巡查、病虫害防治、抚育修剪等内容,确保幼苗健康成长直至形成完整的森林群落。
- 解读:良好的后续管理工作对于巩固恢复成果至关重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8. 监测评价
-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定期检查恢复成效,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 解读:持续跟踪评估有助于掌握动态变化趋势,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部分重点部分,全面实施该标准将极大提升青岛市火烧迹地恢复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