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中通讯协议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开发、测试与应用。
Title:Design of Active Safety Intellig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for Road Transport Vehicles - Part 3: Communication Protocol Requir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R80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634.3-2023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设计的系列标准中的第三部分,主要规定了此类系统的通信协议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系列专业术语,如“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指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危险情况下发出预警或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系统。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准确把握整个标准的内容框架。
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
该部分强调了系统应具备的基本结构,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处理分析模块以及报警输出模块。其中,数据采集需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处理分析则要求能够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并作出判断;而报警输出必须保证信号传递的有效性。此外,还特别提到系统需要支持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以便更全面地评估车辆状况。
通信接口规范
本标准详细描述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及与其他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例如,对于车载终端与中心平台间的交互,推荐采用TCP/IP协议栈作为基础传输层协议,同时规定了消息格式、编码规则等内容。另外,在无线网络连接方面,则建议优先考虑LTE-V2X等新兴技术,以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模型
为了实现高效的数据共享,标准提出了一个基于RESTful API的数据交换模型。该模型定义了请求方法(GET/POST/PUT/DELETE)、URL路径以及参数列表等要素,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可以更容易地集成到同一个平台上工作。同时,也对安全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使用HTTPS加密传输敏感信息,设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等。
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
最后,标准给出了衡量系统性能的一些关键指标及其对应的测试手段。例如,响应时间不得超过1秒;误报率低于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2000小时以上等等。这些量化标准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同时也为用户选购合适的产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设计 第3部分:通讯协议》不仅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指导,而且结合当前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