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籼型水稻苗期耐热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评价指标及结果表示。本文件适用于籼型水稻苗期耐热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Heat Tolerance at Seedling Stage of Indica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410-2023《籼型水稻苗期耐热性鉴定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籼型水稻苗期耐热性的鉴定方法,为水稻育种提供技术支持。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籼型水稻品种在苗期阶段的耐热性鉴定。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与操作流程,能够准确评估不同水稻品种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为筛选出具有优良耐热特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依据。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中引用了多个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如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这些引用文件确保了鉴定过程中使用的术语、方法和设备符合国家统一要求,提高了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术语和定义
- 苗期耐热性:指水稻幼苗在遭受短期高温胁迫后恢复生长的能力。
- 高温胁迫:指人为设置高于正常生长温度条件下的处理方式。
- 恢复生长:指经过高温处理后的水稻幼苗重新进入正常生长状态的过程。
技术要求
1. 试验材料选择
应选用遗传背景清晰、来源明确且处于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时期的健康幼苗作为试验对象。
2. 试验环境控制
高温处理室需具备良好的温湿度调控功能,保证实验期间室内温度稳定在设定值±1℃范围内,并维持相对湿度60%-70%之间。
3. 处理时间
每次高温处理时间为4小时,之后转入常规栽培条件下培养7天以观察其恢复情况。
4. 指标测定
- 存活率:统计处理结束时仍存活植株占总植株数的比例。
- 叶片损伤程度:根据叶片颜色变化及组织坏死面积大小划分等级。
- 生物量增长量:比较处理前后植株干物质重量差异。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所有测量数据应完整记录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用本标准,建议各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建立专门的试验基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并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提高籼型水稻苗期耐热性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优质高产抗逆水稻新品种的研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