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农作物秸秆在安徽省内的原料化利用过程,包括饲料、肥料、基料、工业原料等领域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ain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as Raw Material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406—2023《农作物秸秆主要的原料化利用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农作物秸秆的原料化利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以下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农作物秸秆”是指收获粮食、油料等农作物后剩余的部分,包括但不限于稻草、麦秸、玉米杆等。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依据,确保了不同地区在执行过程中有共同的理解基础。
其次,在技术要求章节中,标准强调了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利用前必须经过预处理环节。具体来说,预处理应包括清洗、破碎、干燥等步骤,以保证原料的质量稳定性。例如,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秸秆,需要先进行适当晾晒或烘干处理,使其含水率控制在适宜范围(通常为10%-15%),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后续加工过程中出现霉变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再者,关于综合利用技术的选择,标准提出了多种可行的方法,如直接作为饲料使用、制备生物质燃料、生产有机肥料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点。例如,当选择将秸秆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时,需要注意控制好粉碎粒度以及添加适量粘合剂来增强成型效果;而如果目的是制造有机肥,则需关注微生物发酵条件的选择,确保能够充分降解有机物并产生足够的热量促进腐熟过程。
此外,标准还特别提到了安全环保措施的重要性。在所有操作环节中都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有害物质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比如,在进行热解反应时要严格监控温度变化,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导致有毒气体释放;另外,在废弃物处置方面也要遵循相关规定,合理安排堆放场地,并定期清理以减少潜在风险。
最后,在检验规则与标志包装运输储存方面,标准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原则。产品出厂前必须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各项检测项目,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被允许上市销售。同时,对产品的包装材料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选用环保型材质且标注清晰的信息以便于追溯来源及用途。
综上所述,《农作物秸秆主要的原料化利用技术规范》通过系统化的规定为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它不仅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