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及质量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机械化育秧和插秧的生产作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Seedl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in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833-2023《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标准。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育秧环节中,标准规定了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和处理,确保种子质量符合要求。具体来说,种子纯度应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同时,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确定,一般每平方米播种量为30克至50克之间。此外,还强调了播种后的管理措施,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防止病虫害发生等。
其次,在机械插秧部分,标准明确了插秧机的选择与调试要求。插秧机工作部件需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作业时行距设定为25厘米至30厘米,株距则依据不同品种调整在12厘米至16厘米范围内。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以利于秧苗扎根生长。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
再者,关于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策略。在肥料施用上提倡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氮磷钾比例大致维持在1:0.5:1左右。水分管理方面,应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状况灵活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特别是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要注意适时适量供水。
最后,关于收获与仓储,标准指出当稻谷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即可开始机械收割。收获后的稻谷应及时晾晒或烘干,避免霉变影响品质。仓储期间要注意防潮、防虫,并定期检测稻谷的水分含量和杂质含量,确保储存安全。
以上是对DB34/T 1833-2023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高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