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判定依据。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能力评价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Wheat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DB41/T 2391-2023)是河南省针对小麦抗赤霉病评价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科学评估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提供了依据,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中明确了抗赤霉病评价的基本原则。要求评价工作应遵循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意味着在进行抗病性测试时,所有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执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简化流程。
其次,关于试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部分指出,用于评价的小麦品种需具备代表性,且种子质量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同时,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可以使用75%酒精浸泡1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的方式来进行表面消毒。
再者,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田间试验的设计要求。试验设计应当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并设置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每个小区面积至少为20平方米,并且要保证各处理间有足够的隔离带宽度。此外,还需记录详细的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等信息,以便分析环境条件对发病情况的影响。
对于病情调查的具体方法也有明确说明。通常是在开花后7天开始首次调查,之后每隔5-7天进行一次复查直至收获期结束。每次调查时都要详细记录每株植株上的病斑数量及大小等情况。最后根据累计病斑面积占总叶片面积的比例来计算发病率,并以此作为衡量抗病性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室内鉴定环节中推荐使用人工接种技术模拟自然发病状况。这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适宜浓度的菌液喷雾或者涂抹等方式将病原菌引入到健康植株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观察后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表现。
总之,《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从多个角度系统地规范了整个评价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最终结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更好地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条件且具有良好抗病性能的小麦新品种,从而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