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数据元规范,包括数据元的定义、表示格式和用途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采集、处理、交换与共享等活动。
Title:Verification of Residents' Family Economic Status - Part 2: Data El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 第2部分:数据元规范》(DB4401T 172.2—2022)是广州市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数据元。这一标准的第二部分特别关注数据元的定义、分类、表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入手,对标准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数据元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据元是指在特定语境下具有明确含义的最小数据单位。数据元由名称、定义、标识符、值域等基本属性构成。例如,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过程中,“月收入”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元,其定义为“家庭成员在一个自然月内所获得的所有合法收入总额”。这一定义确保了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理解差异导致的信息偏差。
数据元的分类
根据用途的不同,数据元可以分为基本信息类、财务信息类和社会保障信息类三大类别。其中:
- 基本信息类主要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
- 财务信息类涵盖工资、奖金、利息、租金等多种形式的收入及支出情况。
- 社会保障信息类则涉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
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组织和管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元,便于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
数据元的表示方法
标准还规定了数据元的具体表示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字符串型、数值型、日期时间型等。对于每种类型的数据元,都给出了相应的编码规则和技术要求。比如,日期时间型数据元必须按照YYYY-MM-DD HH:MM:SS格式书写,以保证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存储。
此外,为了提高数据质量,标准强调了数据元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出生日期”与“年龄”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对应关系,通过合理设置约束条件,可以在数据录入阶段自动校验这些关系是否成立,从而减少错误数据的发生几率。
数据元的管理
最后,关于数据元的管理,标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数据元库的要求,并建议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这意味着所有参与核对工作的机构都应该共享同一个数据元库,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定义同一数据元的情况,也有利于实现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协作。同时,还应定期更新数据元库,及时反映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数据需求的影响。
综上所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 第2部分:数据元规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通过遵循该标准,能够有效提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