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深圳市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相关业务的代码集,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类型、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代码的设计原则、结构和具体代码值。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应急管理部门、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与数据交换。
Title: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Safety Data Specification - Part 3: Code Set
中国标准分类号:A4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300.3-2022是深圳市地方技术规范的一部分,专注于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数据规范。本文将重点解读其中关于代码集的部分内容。
关于代码集的定义
代码集在该标准中被定义为一组用于标识特定对象或概念的标准编码集合。这些代码旨在确保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例如,事故类型代码集就包含了一系列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生产安全事故的编码。
重要条文解读
# 1. 事故类型代码集(表A.1)
- A.1.1 编码规则:每个事故类型的编码由三位数字组成,首位数字表示事故的主要类别,第二位和第三位则进一步细分具体事故种类。
- A.1.2 示例:
- 编码“101”代表一般工业事故中的机械伤害事件;
- 编码“202”代表化学泄漏事故中的液体泄漏。
# 2.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代码集(表A.2)
- A.2.1 编码规则:此代码集采用五位数编码,前两位代表行业类别,后三位是具体的单位编号。
- A.2.2 示例:
- 编码“01001”可能指代某金属冶炼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
- 编码“02002”则可能对应一家化工厂。
# 3. 应急响应级别代码集(表A.3)
- A.3.1 编码规则:应急响应级别使用单个字母表示,从低到高依次为E、D、C、B、A。
- A.3.2 含义:
- E级表示最低级别的响应,通常仅需现场人员处理;
- A级为最高级别,需要全面动员资源进行紧急处置。
实施建议
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 统一编码:确保所有涉及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的数据均使用上述代码集,避免因编码不一致而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
- 定期更新:随着新事故类型的出现及责任主体的变化,应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代码集。
- 培训教育:对相关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使其熟悉并掌握各类代码集的具体含义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通过严格执行DB4403/T 300.3-2022标准中的代码集规定,可以显著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