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埋栖型双壳贝类平面流中间培育的场地选择、设施设备、苗种放养、培育管理、病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埋栖型双壳贝类的平面流中间培育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rmediate Culture of Burrowing Bivalves in Planar Flow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2/T 207-2023埋栖型双壳贝类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规范》是浙江省宁波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埋栖型双壳贝类(如菲律宾蛤仔等)在平面流条件下的中间培育技术。这项标准对于提高养殖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以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款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标准中明确了“埋栖型双壳贝类”、“平面流”等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例如,“埋栖型双壳贝类”是指那些能够部分或完全埋入底质生活的双壳纲软体动物,而“平面流”则指水流方向平行于养殖池底部的流动方式。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依据。
2. 环境要求
- 在环境选择上,标准强调了水质的重要性,要求pH值保持在7.8至8.6之间,溶解氧浓度不低于5mg/L,并且水温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此外,还特别指出养殖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排放口,以确保贝类生长环境的安全性与健康性。
3. 设施设备
- 关于设施设备,标准规定了平面流培育池的设计参数,包括池深、宽度及长度等尺寸要求。同时,还提出了循环水系统、增氧装置等辅助设施的具体配置标准,比如增氧机功率需满足每立方米水体至少配备0.5千瓦的要求。这些硬件条件直接关系到养殖过程中的氧气供应是否充足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等问题。
4. 苗种投放
- 对于苗种的选择与投放,标准要求选用经过检疫合格且体质健壮的幼贝作为放养对象。投放密度则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合理确定,通常建议每平方米不超过500粒。另外,在投放前还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以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5. 日常管理
-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定期监测水质状况、适时调整饲料投喂量以及开展病害防治等方面。其中,水质监测频率不得低于每周一次,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至于饲料投喂,则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过量导致浪费或者不足影响生长速度。
6. 收获与运输
- 当达到预定规格时即可安排收获作业。收获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运输环节也非常重要,需采用专用容器并保持良好通风条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外界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3302/T 2023埋栖型双壳贝类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选址建场到最终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理念。这对于推动当地海洋渔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无疑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