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大豆气候适宜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及评价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度评价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Climat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Soybean - DB15T 2877—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877—2023《气候适宜度评价 大豆》是一项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标准,用于评估大豆种植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性。这项标准为科学规划大豆生产布局、优化栽培技术提供了依据。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关键气象要素。具体而言,温度是决定大豆生长发育速度的核心因素。标准规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大豆适宜温度范围。例如,在苗期适宜的日平均气温应在10℃至20℃之间;而在开花结荚期则需要更高的温度,一般在20℃至30℃较为理想。这表明,当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关于降水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大豆全生育期内总降水量应保持在300毫米至600毫米范围内,并且要保证各阶段水分供应均衡。如果降雨量不足,则可能导致干旱胁迫,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而过多的降水又容易引发涝害,同样不利于大豆健康发育。因此,合理灌溉与排水措施至关重要。
再者,光照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大豆属于喜光作物,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效率提升,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根据该标准,大豆整个生长期内的有效积温需达到一定数值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此外,还特别强调了早晚温差较大的环境更有利于养分积累及籽粒饱满度提高。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半干旱地区来说,除了关注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考虑土壤湿度变化趋势以及风速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极端天气事件如冰雹、霜冻等可能造成的损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标准不仅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还可以作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多年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不断完善改进现有方法论,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豆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气候适宜度评价 大豆》这一标准从多个维度全面考量了影响大豆生产的气候因子,并给出了量化指标供使用者参考借鉴。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