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肥秸秆协同还田节肥减排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区域内绿肥与秸秆协同还田节肥减排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ertilizer Reduc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y Co-returning of Green Manure and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101-2023绿肥秸秆协同还田节肥减排技术规范》是一项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绿肥与秸秆还田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地方标准。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绿肥”、“秸秆”、“协同还田”等核心概念。例如,“绿肥”是指以植物的地上部分作为肥料来源的作物,如紫云英、苜蓿等。“协同还田”则强调了绿肥与秸秆在土壤中的共同作用,旨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技术要求
# 绿肥种植管理
标准规定了绿肥作物的选择原则,包括适应性、生长周期及养分贡献等因素。例如,选择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品种是基本要求。同时,明确了播种时间、密度以及施肥量的具体数值范围,确保绿肥能够有效积累养分并改善土壤结构。
# 秸秆处理与施用
关于秸秆处理,标准提出了粉碎长度不超过5厘米的要求,并建议采用机械翻耕的方式将其均匀混入土层中。此外,还特别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结合微生物制剂来加速秸秆分解过程,从而提升其对土壤健康的积极影响。
# 节肥措施
为了达到节肥目的,标准提倡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调整氮磷钾比例,并推荐使用缓释肥料代替普通化肥。对于不同类型的作物,给出了具体的推荐用量表,帮助农民合理规划投入成本。
监测与评估
建立长期监测体系是保证该技术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要求定期检测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变化情况以及作物产量指标,以此来评价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当发现偏离预期目标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调整措施。
实施建议
鉴于此标准涉及面广且专业性强,建议各级政府机构加强宣传力度,组织相关培训活动,使更多农户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开展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现有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63T 2101-2023》不仅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指导,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