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品中常见高组胺鱼源性成分(鲣鱼)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包括样品处理、核酸提取、PCR扩增及结果判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食品中鲣鱼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及高组胺风险评估。
Title:Detection Method of Common High Histamine Fish Components in Food - Part 6: Katsuwonus pelamis (Skipjack Tuna) by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HBIQA 0003.6-2024《食品中常见高组胺鱼源性成分检测方法 第6部分:鲣鱼 实时荧光PCR法》相较于旧版标准,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有显著提升。这里以“样品前处理步骤”这一关键环节为例,详细解读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
根据新标准的规定,样品前处理需严格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将新鲜或冷冻的鲣鱼样本进行均质化处理,确保组织均匀分布。接着使用生理盐水按质量比1:5的比例稀释样本,充分混匀后静置10分钟。然后取上清液,通过离心机以8000g转速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用于后续DNA提取。值得注意的是,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增加了“低温保存”这一环节——即在每个步骤完成后,均需将样本置于-20℃条件下短暂停留至少5分钟,以此减少酶活性对结果的影响。
实际操作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均质化过程中选用适当的设备和参数,避免因过度研磨导致DNA降解;二是离心速度和时间的选择要精确,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上清液的质量;三是严格按照低温保存要求执行,特别是在炎热季节或无恒温设备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此外,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熟悉整个流程;所有试剂和耗材必须处于有效期内且未受污染;实验环境应保持清洁,防止交叉污染。通过以上细致的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从而更准确地判断鲣鱼成分的存在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