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品中沙丁鱼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包括样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及结果分析等步骤。本文件适用于沙丁鱼源性成分的快速鉴定和高组胺风险评估。
Title:Detection Method of Common High Histamine Fish Components in Food - Part 3: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Method for Sard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HBIQA 0003.3-2024《食品中常见高组胺鱼源性成分检测方法 第3部分:沙丁鱼实时荧光PCR法》相较于旧版标准,在样品前处理和引物设计上进行了优化。其中,引物特异性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引物设计为例,新版标准对引物序列进行了调整,使其更适合实际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引物设计需遵循以下步骤:
1. 目标基因选择:首先确定沙丁鱼特有的DNA序列,通常选择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因其具有较高的种间变异性和保守性。
2. 引物序列设计: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Primer Premier或Oligo软件,根据已知的沙丁鱼Cyt 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确保引物长度为18-25个碱基,GC含量在40%-60%之间,并且Tm值接近于60℃。同时避免引物二聚体形成及与其他鱼类DNA序列交叉反应。
3. 特异性验证:通过BLAST比对检查所设计引物是否仅与沙丁鱼匹配,而非其他鱼类或非靶标物种。此外还需进行湿实验测试,比如PCR扩增反应,确认只有沙丁鱼样本能够产生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
4. 敏感度评估:测定最低检出限,即能够准确检测到的目标DNA浓度。这一步骤对于保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5. 稳定性考察: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引物稳定性,包括温度、pH值等外界因素对其活性的影响。
通过上述流程优化后的引物应用于实时荧光PCR技术中,可以显著提高沙丁鱼成分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传统引物存在非特异性扩增问题,则应重新审视并调整引物设计参数直至满足要求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