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渔-菜共作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间工程、品种选择、种植与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稻-渔-菜共作模式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Fish-Vegetable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渔-菜共作技术规程》DB3401/T 265—2022是一份指导稻渔菜复合种养模式的技术规范。以下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合肥市行政区域内稻渔菜共作模式的生产活动。这明确了该标准的应用地域限制,确保了其在特定区域内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2. 术语和定义:
- 稻渔菜共作:在同一田块上同时或轮作种植水稻、养殖水产品以及栽培蔬菜的一种农业模式。
- 水位调控: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及水产养殖需要调整田间水位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水位管理在复合种养中的关键作用,需兼顾植物与动物的需求。
3. 环境条件要求:要求土壤肥力中等以上,pH值为6.5~7.5之间,水源充足且无污染。这些条件直接关系到稻渔菜共作系统的健康运行,良好的土壤和水质是成功的基础。
4. 品种选择: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特点、抗病虫害能力强且产量较高的水稻、水产和蔬菜品种。选择合适的品种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5. 田间管理:
- 播种与插秧:水稻播种期一般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蔬菜种植则需根据市场需求安排。
- 施肥:采用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合理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料,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
- 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等;化学药剂仅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
6. 收获:水稻应在黄熟期及时收割;水产品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捕捞上市;蔬菜则依据市场行情适时采收。合理的收获时间不仅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还能避免资源浪费。
7. 废弃物处理:对于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如稻草、残渣等应集中收集后进行堆沤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8. 档案记录: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投入品使用情况、田间操作日志等内容,以便追溯查询及持续改进。
以上是对《稻-渔-菜共作技术规程》DB3401/T 265—2022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入解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促进稻渔菜共作模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