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自然资源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管理及应用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自然资源领域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生产、成果编制及相关应用服务。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erospace Remote Sensing Data,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s in Natural Resources - DB11/T 2042-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042-2022《自然资源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成果和应用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自然资源管理中使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指导性文件。该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涉及自然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共享及应用等活动。以下是对该标准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数据获取
标准指出,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获取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包括:传感器的选择需根据任务需求确定,同时考虑其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等因素;飞行或卫星过境计划应提前制定并经过审批,以避免重复作业和资源浪费。
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环节,标准强调了预处理的重要性,如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步骤,目的是提高数据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遥感影像,应当采用相应的处理算法,例如对多光谱影像进行大气校正时,可以采用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或者经验模型的方法。所有处理过程都应有详细的记录,以便后续追溯。
数据存储与共享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长期可用性,标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体系的要求。这一体系应包含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管理制度三大部分。其中,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等存储设备;软件系统则负责数据的组织、管理和查询;管理制度则是确保整个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另外,还鼓励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规定。
应用领域
标准特别提到,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都可以广泛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例如,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快速获取地表覆盖信息,并结合GIS技术生成详细的分类图;而在城市规划方面,则可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制作三维模型,为决策提供直观参考。
质量控制
最后,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之中。从数据采集到最终成果输出,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为此,标准建议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各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成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总之,《自然资源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成果和应用规范》不仅为北京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认真学习领会本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促进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