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冰雹识别的指标、方法及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利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进行冰雹监测和预警的相关气象业务单位和技术人员。
Title:C-b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Hail Recognition Criteria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08/T 66—2022 是云南省地方标准,其中关于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冰雹识别指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冰雹识别的基本原理
标准指出,冰雹识别主要依赖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通过分析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和速度谱宽(SW),可以有效判断是否存在冰雹。特别是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高值区域以及速度场的变化是识别冰雹的重要依据。
关键指标解读
1. 反射率因子(Z)
- 标准建议当反射率因子在某一高度层上达到或超过45 dBZ时,应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冰雹。这是因为较大的反射率因子通常与强降水回波相关联,而强降水往往是伴随冰雹发生的条件之一。
2. 速度谱宽(SW)
- 对于速度谱宽,标准推荐使用大于1.5 m/s作为冰雹识别的一个阈值。速度谱宽反映了回波内部的速度差异,较大的谱宽往往意味着存在不同大小的粒子,这在冰雹云中较为常见。
3. 零速度线的高度
- 零速度线的高度也是评估冰雹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标准提到,当零速度线位于-20℃至-10℃之间时,表明存在较厚的过冷水区,有利于冰雹形成。这一信息可以帮助预报员更准确地定位潜在的冰雹区域。
4.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
- 虽然标准没有直接提及VIL的具体数值,但强调了它的重要性。VIL能够反映整个风暴体内的液态水总量,高值通常预示着强烈的上升气流和更大的冰雹可能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结合VIL与上述其他参数一起使用,可以提高冰雹识别的准确性。
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在使用这些指标时,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例如,在高原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冰雹更容易发生,因此对于相同的数据输出,可能需要调整部分阈值以适应实际情况。
- 此外,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也至关重要。任何异常的数据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分析结果,因此定期维护设备并校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DB5308/T 66—2022为利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进行冰雹识别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持。通过对反射率因子、速度谱宽等关键参数的有效运用,并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灵活调整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冰雹预警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