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标准化育肥场的选址、布局、圈舍建设及配套设施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牦牛标准化育肥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Title:Standardized Layout and Pen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for Yak Fattening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标准化育肥场布局及圈舍建设规范》(DB5133/T 63-2022)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推动牦牛养殖业现代化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在牦牛养殖的布局规划、圈舍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提升牦牛育肥效率、保障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址与总体布局
标准要求牦牛育肥场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条件佳的地方建设,避免低洼积水区域以防疾病传播。同时,场址周边需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确保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运输和产品输出。此外,场地内应合理划分功能区,包括生产区、管理区、废弃物处理区等,各区域之间要有明确分隔,防止交叉污染。
二、圈舍设计与设施配置
关于圈舍的设计,标准强调要充分考虑牦牛的生活习性和生理需求。圈舍建筑结构应坚固耐用,能够抵御当地极端天气条件。地面铺设防滑材料,保持干燥清洁;墙体采用保温隔热材质,在寒冷季节可有效维持适宜温度。每头成年牦牛所需最小活动空间不得低于规定面积,以保证其有足够的活动范围。
在配套设施方面,标准指出每个育肥场都必须配备完善的供水系统、供电设施以及粪污处理装置。饮水槽应设置在方便牦牛饮用的位置,并定期清洗消毒;电力供应需稳定可靠,满足照明、供暖等需求;粪便收集后应集中处理,通过堆肥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资源。
三、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标准还特别提出了环保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育肥场产生的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再行利用或排放。其次,固体废弃物如饲料残渣、牲畜排泄物等也应妥善处置,避免造成土壤污染。最后,鼓励采用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来降低整个养殖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牦牛标准化育肥场布局及圈舍建设规范》不仅明确了牦牛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遵循该标准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牦牛养殖体系,促进地方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