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芝麻抗黑斑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结果判定及报告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芝麻品种抗黑斑病能力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same Resistance to Black Spo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10T 0012-2022《芝麻抗黑斑病鉴定技术规范》是由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辽宁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芝麻抗黑斑病的田间鉴定方法,适用于鉴定不同芝麻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评价。以下为标准中的关键条款及详细解读:
【5.1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要求土壤肥力中等、均匀,前茬作物以非芝麻作物为宜,并且试验地附近不能有大面积种植的易感芝麻品种。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避免因土壤差异或病原菌传播导致的结果偏差。
【5.2试验设计】
每个参试品种至少需要设置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小区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行距为30厘米至40厘米,株距为15厘米至20厘米。重复区内各小区间的距离应保持在50厘米以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试验误差,提高数据可靠性。
【5.3接种方法】
在芝麻开花初期进行人工接种,使用浓度为1×10^6个孢子/mL的黑斑病菌悬浮液,每株喷洒量约为10毫升。接种后需覆盖塑料薄膜保湿24小时,以促进病害发生。此步骤明确了接种的时间节点和操作细节,有助于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5.4病情调查与分级】
发病后7天开始首次调查,之后每隔7天调查一次直至发病高峰期结束。采用国际通用的0-9级病情分级标准,其中0级表示无症状,9级表示全株枯死。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 1级:植株上出现少量小斑点;
- 3级:叶片上有明显的小斑点,但不超过叶片总面积的10%;
- 5级:斑点增多并融合成较大斑块,占叶片总面积的10%-50%;
- 7级:大部分叶片受到侵害,仅残留部分健康组织;
- 9级:整株植物严重受害,基本失去生产能力。
通过这样的分级体系,能够直观反映不同品种对黑斑病的抵抗能力。
【5.5抗性评价】
依据病情指数公式计算得出每个品种的病情指数,进而评定其抗性水平。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总病叶数×最高级数值×100。根据病情指数将品种划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为:病情指数≤20为高抗;20<病情指数≤40为中抗;病情指数>40为感病。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试验准备到最终评价的关键环节,对于开展芝麻抗黑斑病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