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对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的疗效评估和管理。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417-2022《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中医疗效评价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这一病症的中医诊疗效果评估标准。这项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该病的特点,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系统的疗效评价依据。
以下是根据标准内容提炼出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中医药方法对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明确指出标准主要面向的是使用中医药手段进行干预的情况,对于西医或其他非中医药疗法并不适用。
二、术语和定义
1.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D)
- 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状态,患者会经历长期的头晕感,并伴有站立或移动时加重的现象。此定义强调了PPD的症状特征及持续时间,有助于准确识别目标人群。
2. 中医辨证分型
- 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将PPD分为肝肾不足型、气血两虚型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症状组合,如肝肾不足型可能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失眠等症状。这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医生选择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三、疗效评价指标
1. 主观感受改善情况
- 包括头晕频率、程度以及日常生活受影响程度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要求至少有80%以上的患者感受到症状明显减轻才算达到有效标准。
2. 客观检查结果
- 如前庭功能测试、眼震电图等检查项目的结果变化。规定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并记录相关数值,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四、治疗过程管理
1.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 强调每位患者都应接受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综合措施。治疗周期一般不少于6周。
2. 定期随访机制
- 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法以适应病情发展需求。
五、疗效判定标准
1. 痊愈
- 主要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参与日常活动且无任何不适感。
2. 显效
- 大部分症状得到缓解,仅偶尔出现轻微头晕现象。
3. 有效
- 部分症状有所减轻但仍需继续治疗。
4. 无效
- 经过完整疗程后未见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以上就是对DB22/T 3417-2022《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中医疗效评价规范》中部分内容所做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