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羊肚菌轮作的技术要求,包括地块选择、整地施肥、玉米栽培管理、羊肚菌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玉米与羊肚菌轮作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n-Morchella Rotational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11T 17-2022《玉米-羊肚菌轮作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北省黄冈市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玉米和羊肚菌的轮作栽培技术流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黄冈市范围内玉米与羊肚菌的轮作种植。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作物种类,为后续的技术指导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术语和定义
1. 轮作:在同一地块上按一定年限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方式。这一定义强调了轮作的核心在于不同作物之间的轮换。
2. 羊肚菌:一种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的真菌植物。具体指商品化栽培的墨角羊肚菌。明确了羊肚菌的具体分类和品种要求。
三、产地环境条件
1. 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壤土或沙壤土,pH值6.5~7.5。这表明适宜的土壤质地和酸碱度是保证作物生长的基础。
2. 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000mm~1300mm。这些气候条件为玉米和羊肚菌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温湿环境。
四、栽培技术
1. 玉米播种前要深耕细耙,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kg~3000kg。深耕细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气性,而充足的有机肥能够提供全面的营养。
2. 羊肚菌栽培应在玉米收获后进行,选择晴天翻耕土壤,深度20cm~25cm,并用石灰调节pH值至7.0~7.5。翻耕有助于消除杂草和病虫害,调节pH值有利于羊肚菌菌丝的生长。
3. 羊肚菌播种时,将菌种均匀撒播在整好的畦面上,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1cm~1.5cm。覆土厚度直接影响菌丝的萌发和生长情况。
五、田间管理
1. 玉米生长期要及时除草、追肥、灌溉。良好的田间管理能够确保玉米健康生长,为后续轮作创造良好条件。
2. 羊肚菌出菇期间保持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之间。适宜的湿度是羊肚菌成功出菇的关键因素之一。
六、病虫害防治
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使用防虫网防止害虫侵入。
2.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七、采收与储存
1. 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过熟造成品质下降。适时采收是保证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2. 羊肚菌应在子实体充分展开但尚未开伞时采收,采收后立即摊晾或烘干处理。正确的采收时机决定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八、档案管理
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日期、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内容。档案管理有助于追溯生产过程,提升产品质量可追溯性。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211T 17-2022《玉米-羊肚菌轮作技术规程》从产地环境到具体操作细节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为实现玉米与羊肚菌高效轮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