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菊花病毒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病害症状、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及管理要点。本文件适用于菊花种植过程中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ysanthemum Virus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菊花病毒病防治技术规程》(DB36/T 1698-2022)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菊花种植过程中病毒病的预防与治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菊花病毒病”的概念,即由植物病毒侵染菊花引起的病害。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对问题本质有统一认识。
预防措施
在预防环节,标准强调了选用无病毒种苗的重要性。这意味着种植者应当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处采购经过检测确认无病毒的菊花种苗,这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基础步骤。此外,还提倡使用抗病品种,并且在田间管理上要保持清洁,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毒传播媒介如蚜虫的数量。
检测方法
对于菊花病毒病的确诊,标准提出了多种检测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现代生物技术。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出感染源,有助于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控策略。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涵盖了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多个层面。例如,在物理防治方面建议采用隔离种植的方式,避免不同地块之间交叉污染;化学防治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杀虫剂来控制传毒昆虫;而生物防治可通过释放天敌昆虫等方式降低害虫密度。同时,还鼓励加强田间观察记录,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以便跟踪病情发展并调整防治方案。
注意事项
最后,标准特别提醒从业者要注意安全用药,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执行施药操作,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更好地应对菊花病毒病带来的挑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菊花病毒病防治技术规程》不仅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而且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促进菊花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