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花苜蓿生产过程中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范围内紫花苜蓿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urple Clover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519-2021《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紫花苜蓿的生产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指出应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并强调种子质量需达到GB 6141的要求。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浸种催芽,晒种能提高种子活力,浸种催芽可加速出苗。种子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播种后的发芽率和幼苗健壮度。
二、整地与施肥
整地要求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平整。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30000kg有机肥,配合施用磷钾肥,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充足养分基础。合理的施肥方案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
三、播种
播种期分为春播和秋播,春播在土壤解冻后进行,秋播则宜在8月中下旬。播种方式有条播、撒播等,推荐条播行距为30cm。播种深度一般为1.5-2.0cm,过深会影响出苗。适宜的播种量为每公顷15-20kg,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又不会造成浪费。
四、田间管理
定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杂草竞争养分。根据生长情况合理灌溉,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持土壤湿润。适时追施氮肥可以促进植株快速生长。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五、收获
首次刈割应在植株现蕾期进行,留茬高度控制在5-7cm。后续每次刈割间隔时间约为30天,留茬高度维持在10cm左右。收获时要注意避开雨天,以免影响干草品质。及时晾晒至适宜水分含量,便于储存运输。
六、越冬管理
冬季来临前要对紫花苜蓿采取保护措施,如覆盖秸秆或土杂肥,防止冻害发生。同时要清理田间枯枝落叶,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
以上内容涵盖了紫花苜蓿从种植到收获再到越冬管理全过程的技术要点,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