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秦川牛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要求、防治原则、诊断方法、药物使用规范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秦川牛养殖过程中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inchuan Cattle Production - Part 15: Parasitic Disease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489.15-2021《秦川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15部分:寄生虫病防治》是陕西省针对秦川牛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防控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一、总体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寄生虫病的预防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养殖场应当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开展环境消毒工作,并做好日常巡查记录。
二、驱虫程序
1. 幼龄牛在出生后30天内进行首次驱虫,之后每季度驱虫一次。
2. 成年牛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3. 怀孕母牛应在产前一个月和产后一个月分别进行一次驱虫。
三、药物选择与使用
1. 驱虫药物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产品。
2. 使用前需按照说明书准确计算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3. 药物使用后应观察7-10天,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再继续饲养。
四、环境卫生管理
1. 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并集中处理。
2. 定期对圈舍内外进行消毒,常用消毒剂包括生石灰、烧碱等。
3. 牛群活动区域要轮换放牧,避免长期在同一地点滞留。
五、健康监测
1. 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诊断设备,定期检查牛只健康状况。
2. 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隔离治疗,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3. 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记录每次驱虫的时间、种类及效果评估结果。
六、人员防护
1. 所有接触牛只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
2. 工作结束后要彻底清洗双手和工具。
3. 不允许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降低秦川牛寄生虫病的发生率,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