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桃褐腐病抗性鉴定的评价技术规程,包括鉴定条件、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桃树品种对桃褐腐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valuation of Peach Brown Ro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393-2022《桃褐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该标准为桃树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茎尖嫁接法接种
标准规定采用茎尖嫁接法进行人工接种。这一方法要求将健康的桃树茎尖嫁接到已感染褐腐病的砧木上,通过观察接穗生长情况来判断抗病性。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结果直观,能够有效模拟自然发病环境。
2. 病原菌培养条件
标准指出病原菌应在25℃条件下培养7天。这一步骤对于确保接种材料的有效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适当的培养温度和时间可以保证病原菌达到最佳活性状态,从而提高试验的准确度。
3. 抗病性评价指标
根据标准,抗病性评价应综合考虑发病率、病情指数和病斑大小三个指标。发病率反映的是感病植株的比例,病情指数则更精确地衡量了病害严重程度。同时,病斑大小作为辅助指标,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全面评估桃树抗病性的框架。
4. 结果分级标准
标准明确了从0到5级的病情分级标准。其中0级表示完全健康无病害,而5级代表严重感染直至死亡。这种分级体系便于研究人员统一标准,使得不同试验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在数据分析环节,标准推荐使用Duncan多重比较法对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此方法能有效识别出具有显著差异的处理组,为筛选高抗病品种提供可靠依据。
6. 实验设计原则
实验设计时需遵循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并设置重复三次以上。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偶然误差的影响,还能增强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桃褐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接种到评价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还强调了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对于推动桃树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