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类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智能采集的技术要求、数据处理和传输规范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水稻种植区的病虫害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设计、实施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Data Collection of Crop Pest and Disease Information (Rice Catego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313-2022《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智能采集技术规范 水稻类》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水稻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病虫害信息智能采集”的概念,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动获取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相关信息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特点,区别于传统的手动记录方式。
系统组成与功能要求
根据标准规定,智能采集系统应由数据采集终端、传输模块、处理中心以及用户界面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数据采集终端负责现场数据的实时获取;传输模块确保数据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则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生成报告;最后通过用户界面展示给使用者。各组成部分需满足相应性能指标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数据采集方法
在具体操作层面,标准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例如,在田间设置固定式或移动式的传感器网络来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等,并结合无人机航拍图像识别技术对植株健康状况做出判断。此外还鼓励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多点同步观测,提高数据精度。
数据质量控制
为了保障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校准设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实施严格的审核机制等方面内容。同时建议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便于追溯历史数据来源及变化趋势。
安全防护措施
鉴于农业大数据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本标准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求所有涉及敏感信息传输时均需加密处理;对于存储介质则需要采取物理隔离或逻辑访问限制等方式加以保护;另外还需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下的信息安全事件。
以上只是对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定。希望上述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DB34/T 4313-2022《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智能采集技术规范 水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