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熟豇豆种子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早熟豇豆种子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arly Mature Cowpea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1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23T 339-2022《早熟豇豆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该标准规定了早熟豇豆种子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种子处理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产地环境
标准指出,产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且pH值为6.0~7.5的地块。这一要求旨在确保豇豆生长所需的养分充足,并能有效排水防涝,避免因积水导致根系腐烂等问题。
二、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的早熟豇豆品种是成功生产的基础。例如,“之豇28-2”“之豇28-3”等品种因其良好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被广泛推荐。选择优良品种可以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三、播种育苗
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1-2天以促进发芽率提升,以及使用专用药剂拌种预防病害。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气温稳定回升至15℃以上时开始,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方式,有利于保护幼苗根系不受损伤。标准建议每亩用种量约1.5公斤左右,具体根据品种特性调整。
四、田间管理
定植后要合理密植,通常行距为60cm,株距为30cm。生长期要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在开花结荚期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复合肥施用;追肥则根据植株长势灵活掌握,前期重氮磷钾平衡施肥,后期侧重钾肥补充,以促进果实发育和品质提升。
五、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常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等,可通过轮作倒茬、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并结合喷洒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控。对于蚜虫、斑潜蝇等主要害虫,可利用黄板诱杀成虫,同时配合生物农药如苦参碱等进行化学防治。
六、采收与种子处理
适时采收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当豆荚充分膨大但尚未完全成熟时即可收获,此时种子含水量适中,便于后续加工贮藏。采收后的种子应及时晾晒干燥,达到安全水分标准后入库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防虫。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早熟豇豆种子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