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茄子集约化嫁接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嫁接前准备、嫁接方法、嫁接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茄子集约化嫁接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nsive Grafting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Eggpla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茄子集约化嫁接育苗技术规范DB12T 1157—2022对茄子的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环境条件方面,标准要求育苗场地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温度控制在20℃至30℃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茄子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
其次关于嫁接技术,标准指出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要强,嫁接时砧木茎粗度应在4毫米到6毫米之间,接穗茎粗度应在2毫米到4毫米之间。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嫁接部位愈合良好,提高成活率。同时强调嫁接后要立即套上塑料袋保湿,3天内保持遮阴处理,避免阳光直射。
再者在苗期管理上,标准建议分苗后每平方米苗床施用尿素20克至30克,硫酸钾10克至15克,分两次追肥。并且要定期检查苗床水分状况,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幼苗健壮生长,为后续移栽奠定基础。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部分,标准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设置防虫网等物理屏障,并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操作,不得超量用药。这样做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又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以上对DB12T 1157—2022中关键条文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该标准从环境调控到技术实施再到后期管理都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对于提升茄子集约化嫁接育苗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