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泡桐种苗繁育的术语和定义、繁育技术要求、苗木管理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泡桐种苗的生产与质量管理。
Title:Paulownia Seedling Breeding - Part 3: Paulownia Seedling Propa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2295.3-2022泡桐标准综合体 第3部分:泡桐种苗繁育》是一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对泡桐种苗繁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苗繁育基地的选择上,标准要求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区域。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泡桐种苗生长环境的良好,避免因环境因素影响种苗质量。
其次,关于种子处理,标准规定种子在播种前需要经过消毒和催芽处理。具体做法是将种子放入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进行消毒,最后进行催芽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
再者,在育苗技术方面,标准推荐采用营养钵育苗法。每钵播一粒种子,覆土厚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并保持土壤湿润。此外,还强调了苗期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适时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对于移栽定植,标准指出幼苗长至3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株行距一般为2米×3米。移栽后要立即浇透水,并注意遮阴保湿,促进苗木成活。
另外,标准还特别提到要加强田间档案管理,记录从选地到移栽全过程的各项数据,以便于后续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这些条文构成了泡桐种苗繁育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提高泡桐种苗的质量和成活率,促进泡桐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