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红椿人工林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立地选择、育苗技术、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主伐与更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毛红椿人工林的培育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wietenia Macrophylla Plan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毛红椿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DB35/T 2064-2022)是福建省地方性标准,为毛红椿人工林的培育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行政区域内毛红椿人工林的营建、抚育管理及主伐利用等全过程。这表明标准不仅涵盖了从造林到采伐的完整周期,还特别强调了福建省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毛红椿”、“人工林”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毛红椿”是指以种子繁殖的乔木树种,属于楝科植物。这一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认知,避免因理解差异导致的技术操作偏差。
三、苗木质量要求
标准规定了毛红椿苗木的规格指标,包括苗高、地径、根系状况等。如苗高不低于50厘米,地径不小于0.8厘米,并且要求苗木无病虫害、机械损伤。这些具体数值确保了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基本保障。
四、造林密度与配置方式
推荐的造林密度为每公顷167株至222株,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配置模式。这样的布局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树木间有足够的光照和营养空间,促进健康生长。
五、抚育管理措施
在幼林阶段,每年至少进行三次除草松土作业,并适时施肥。成林期则侧重于修枝整形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此外,还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及时采取防寒、抗旱等保护措施。
六、主伐利用原则
当毛红椿达到工艺成熟年龄时即可采伐。通常情况下,胸径需达到20厘米以上才能作为商品材出售。同时,强调了可持续经营理念,在采伐后应及时补植新苗,保持森林覆盖率稳定。
七、附录部分
附录A给出了毛红椿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附录B列举了几种常见肥料配方及施用量建议。这部分内容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参考。
综上所述,《毛红椿人工林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而细致的地方标准,它不仅规范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而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对于推动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毛红椿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