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型甘薯(一年两季)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育苗、大田准备、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一年两季食用型甘薯的栽培生产。
Title: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 Part 1: Edible Sweet Potato (Two Seasons in One Yea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556.1-2022 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第1部分:食用型甘薯(一年两季)》是湖北省地方标准,对提高食用型甘薯的种植效率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详细解读其核心内容。
选择适宜品种是成功种植的基础。标准指出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市场需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例如,在春季栽培时宜选择早熟或中熟品种,秋季则可选择晚熟品种以延长生长期。
合理密植能有效提升单位面积产量。规范建议春季栽培行距为80~90厘米,株距30~40厘米;而秋季栽培行距调整为70~80厘米,株距保持不变。这种布局既能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又利于后期田间管理操作。
施肥管理是保障甘薯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标准要求,在基肥施用上每亩需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并配合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左右。追肥方面,苗期视长势情况适量补充氮肥,块根膨大期重点增施钾肥,促进地下部分快速发育。
水分控制同样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春薯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积水;进入雨季后应及时排除田间多余雨水,防止烂根现象发生。秋薯栽插初期需保证充足水分供应,待植株成活后再逐渐减少灌溉频率。
病虫害防治贯穿整个生育周期。对于常见病害如黑斑病、根腐病等,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等方式预防;遇到虫害问题,优先采用生物农药进行绿色防控,必要时辅以化学药剂处理,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此外,适时采收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春薯一般在霜降前后收获较为理想,此时块根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秋薯则应在立冬前完成采挖工作,以免受低温冻害影响品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42/T 556.1-2022》不仅涵盖了从种到收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还特别强调了生态友好型生产理念,为推动湖北地区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