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扩展协议的技术要求、数据格式、传输规则及实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扩展及相关的管理与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 Extended Protocol of Pollution Sourc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Z7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349-2022《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扩展协议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方式,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数据传输协议要求
1. 数据格式:标准规定了数据传输的基本格式,包括数据包头、数据体和校验码三部分。其中,数据包头应包含设备标识、时间戳等基本信息,以确保数据来源可追溯。数据体则用于承载实际监测数据,而校验码则是为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2. 通信协议:推荐使用TCP/IP作为基础通信协议,并支持HTTPS加密传输,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此外,还应具备断点续传功能,当网络中断时能够自动恢复未完成的数据传输任务。
设备间交互机制
3. 心跳检测:为保持连接状态稳定,规定每隔一定时间(如60秒)发送一次心跳信号。如果连续多次未收到对方回应,则认为连接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4. 错误处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进行了分类管理,例如超时、非法数据等。要求接收方及时反馈错误信息给发送方,以便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安全与隐私保护
5. 身份认证:所有接入系统的终端设备都需要经过身份验证才能开始正常工作。可以采用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等方式实现双向认证,防止未经授权访问。
6. 日志记录:详细记录每次通信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时间、内容、结果等。这些日志不仅有助于事后审计,还能帮助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
以上只是对DB32/T 4349-2022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各项规定。通过严格执行此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