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结果评价及信息报告。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 Factors in Workplac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241-202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技术规范》是深圳市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监测工作。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的监督监测。这意味着标准为全市范围内涉及职业病危害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职业病危害因素”被定义为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这一定义帮助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在同一语境下理解相关概念。
3. 监测计划制定:标准要求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分布情况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例如,对于使用有毒化学品的企业,需特别关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监测频率和点位设置。
4. 监测方法与仪器设备:规定了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方法进行监测,并要求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且在校准有效期内。这保证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样品采集与保存:强调了样品采集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污染,并且要按照规定条件妥善保存直至分析完成。这对于保证检测结果准确至关重要。
6.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要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报告中应当包含监测目的、时间地点、所用方法、结果评价等内容。
7. 应急响应机制:当发现超标情况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并将相关信息上报至主管机关备案。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潜在的职业健康威胁。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技术规范》不仅明确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还强调了整个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意识,对于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