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养殖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ice Field Culture of Procambarus clark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381-2022《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中养殖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稻田准备
1. 水源条件:标准要求养殖区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水质需符合GB 11607的规定。这意味着水源必须清洁无污染,确保克氏原螯虾的健康生长。
2. 稻田改造:稻田应进行适当的改造,包括修建进排水系统和设置防逃设施。进排水系统的建设要保证水流畅通,防止积水,同时防逃设施的高度不得低于50cm,以有效防止克氏原螯虾逃脱。
放养管理
1. 放养密度:标准建议每亩放养规格为30g/尾左右的克氏原螯虾种苗,密度控制在1500-2000尾之间。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养殖效益,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资源竞争和疾病传播。
2. 饲料投喂: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标准指出,饲料应符合NY/T 5072的要求,且日投喂量应根据季节、天气和虾体状况调整。通常情况下,春季和秋季的日投喂量约为虾体重的3%-5%,夏季则适当增加。
日常管理
1. 水质调控: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溶氧量在5mg/L以上,pH值在6.5-8.5之间。可以通过定期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式来改善水质。
2.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消毒池塘,发现病害及时处理。标准强调不得使用违禁药物,提倡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方法控制病害。
收获与销售
1. 收获时间:标准建议在克氏原螯虾达到商品规格时适时收获,一般在放养后60-90天进行。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2. 产品质量:收获后的克氏原螯虾应符合GB/T 18407.4的要求,确保产品安全卫生,满足市场销售需求。
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条文和建议,可以有效地提高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的成功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