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在稻虾共作模式下进行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under Rice-Shrimp Co-culture Mod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212-2022《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稻虾共作”这一概念,即在同一稻田内同时进行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的农业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在管理上既要考虑水稻生长的需求,也要兼顾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病虫害监测
标准强调了定期监测的重要性,建议每两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田间调查,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监测的重点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并记录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及严重程度。
防控措施
# 生物防治
提倡使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诱集植物吸引害虫远离主要作物区域。
# 化学防治
当生物防治效果不理想时,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干预。但需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用,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小龙虾活动期间禁止喷洒任何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药物。
#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安排插秧时间和密度来增强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同时,定期清理沟渠中的杂草和废弃物也有助于改善水质环境,间接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安全间隔期
对于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必须遵守规定的安全间隔期,确保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方可收获稻谷或捕捞小龙虾。
培训与指导
最后,标准还提出应加强对参与稻虾共作农户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病虫害识别能力和正确选用防控手段的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4212-2022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概述性解释,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