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控管理。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Chrysanthemum Diseases and P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213-2022《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中几个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条文:3.1 病虫害预测预报
此条文强调了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体系的重要性。种植者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历史数据及田间调查结果,定期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通过设置固定观测点,收集数据并分析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有助于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害对菊花生产的威胁。
条文:5.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防虫网、黄板诱杀成虫等手段。例如,在温室大棚内覆盖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止害虫进入;悬挂黄色粘虫板则能捕捉飞虱、蚜虫等害虫。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且环保,能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条文:6.1 化学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应在其他防控措施效果不佳时作为补充手段。使用农药时需遵循安全间隔期的规定,并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产品。同时注意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施用导致抗药性问题。合理配制药液浓度和喷洒方式也很关键,确保药物均匀分布于植株表面,增强防治效果。
条文:7.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菊花种植区域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植被或建设生态廊道,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这不仅为天敌昆虫提供了栖息地,还能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接增强菊花的抗逆能力。此外,还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驱避植物如万寿菊等,形成天然屏障抵御害虫侵袭。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中关于病虫害预测预报、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等方面的核心内容。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可实现菊花生产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