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耐迟收性状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耐迟收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Rice Variety Tolerance to Delayed Harves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316-2022《水稻品种耐迟收性状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品种耐迟收性状的鉴定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内水稻品种耐迟收性状的田间鉴定。耐迟收性是指水稻在收获期延迟的情况下,其籽粒品质和产量不发生显著下降的能力。这项指标对于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减少因收获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鉴定条件
1. 试验地点选择:应选在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且排灌方便的地块进行试验。
2. 环境要求:气温适宜,无极端天气影响,确保试验期间光照充足。
3. 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保证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次数不少于三次。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并设置保护行。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试验误差,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 籽粒品质测定
包括千粒重、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通过专用仪器测量这些参数,评估籽粒在延迟收获后的品质变化情况。
# 2. 生育期观察
记录从播种到成熟各阶段的关键生育期长度,特别是后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长短,这是评价耐迟收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 3.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考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以及结实率等因素的变化趋势,综合反映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的生产能力。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所有数据均需经过统计学处理后才能得出结论。推荐使用方差分析法来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最终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呈现,并附上相应的图表辅助说明。
注意事项
-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必要的劳保用品。
- 若遇特殊情况需调整试验方案时,必须提前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并做好记录备案。
- 对于新引进或改良后的检测设备,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先进行校准验证工作。
以上内容基于DB43/T 2316-2022标准中的关键部分进行了提炼与阐述,希望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