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与繁殖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饲养基质、饲料、日常管理及繁殖技术。本文件适用于赤子爱胜蚯蚓的实验室饲养与繁殖研究及相关应用。
Title:Laboratory Breeding and Re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isenia fetid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1965-2020《赤子爱胜蚯蚓实验室饲养与繁殖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赤子爱胜蚯蚓在实验室环境下的饲养和繁殖操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环境条件
标准指出,实验室应保持温度在18℃至28℃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0%到85%范围内。这一范围确保了赤子爱胜蚯蚓的最佳生长状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新陈代谢速率,而湿度过低可能导致脱水,湿度过高则可能引发疾病。
饲料选择
推荐使用腐殖质含量高的有机物质作为饲料基础,如牛粪、猪粪等,并添加适量的植物秸秆和厨余垃圾。饲料的pH值应控制在6.5到7.5之间,这样的酸碱度有利于蚯蚓消化系统健康。此外,定期监测饲料中的水分含量,保持在60%-70%左右,以防止因水分不足导致的干燥问题。
繁殖管理
赤子爱胜蚯蚓是雌雄同体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需要两性交配才能产卵。标准建议每平方米养殖面积放置约1000-1500条成虫,并提供足够的遮蔽物(如稻草或纸板)供其筑巢产卵。每次产卵后需及时分离幼虫与成虫,避免相互竞争食物资源。
卫生防疫
为防止病害发生,要求每周清理一次养殖床表面,移除残留食物残渣及死亡个体。同时,每月对整个饲养设施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喷洒稀释后的漂白剂溶液等方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大量死亡或行为异常),应立即隔离受感染区域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上内容基于DB43/T 1965-2020标准进行了提炼与阐述,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