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培育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母树选择与种子采集、育苗技术、菌根化接种技术、苗圃管理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的培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Truffle Mycorrhizal Seedlings of Castan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677-2022《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板栗与印度块菌共生体系的培育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中明确指出“菌种选择应选用经过鉴定的印度块菌优良菌株”。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确保所使用的菌种是经过科学验证且品质优良的。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高质量的菌种才能保证后续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最终产品的质量。
其次,“培养基质要求为富含有机质且排水良好的土壤。”这一规定强调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对于菌根苗培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土壤条件不仅能够提供必要的养分支持,还能有效避免因积水导致的根系腐烂等问题。
再者,“接种量需控制在每克干重种子添加1×10^5~5×10^5个孢子。”这样的精确控制有助于实现最佳的共生效果。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到菌丝与植物根部的有效结合,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定植后需定期监测并调整灌溉频率。”这一措施体现了动态管理的理念。随着季节变化及植物生长阶段的不同,适时调整灌溉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从而保障植株健康茁壮成长。
最后,“收获前3个月停止施肥,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此举旨在保证最终产品达到最佳状态。停止施肥可以让果实积累更多营养成分,而强化病虫害防控则能有效保护作物免受侵害,提升产量和品质。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DB52/T 1677-2022的核心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板栗印度块菌菌根苗培育流程。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