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中克氏原螯虾成虾养殖的场地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成虾的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ice-Fish Integrated Farming - Part 6: Adult Procambarus clarkii Aqua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672.6-202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第6部分:克氏原螯虾成虾养殖》是贵州省发布的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规范。这一标准对克氏原螯虾的成虾养殖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以下从几个关键点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池塘准备与消毒
标准中明确要求池塘在放养前需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具体做法包括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翻耕池底,并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这一措施旨在杀灭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确保克氏原螯虾健康生长。
二、苗种选择与投放
苗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否。标准规定应选用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苗种投放时要保证适宜的密度,过密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影响生长;过稀则会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每亩投放苗种量为8000至10000尾。
三、饲料投喂
合理的饲料投喂是保证克氏原螯虾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的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投喂次数通常每天一次,投喂量根据天气状况、水质条件及虾体摄食情况灵活调整。同时要注意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虾体免疫力。
四、水质管理
良好的水质环境对于克氏原螯虾的生存至关重要。标准指出要保持池塘水深稳定,适时换水,维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之间。定期检测水中溶解氧、pH值等指标,当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此外,还需定期清除池塘内的残饵和污物,防止污染加重。
五、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贯穿整个养殖过程。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科学管理和严格控制外来病源侵入来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隔离病虾并查找原因,合理用药治疗,切勿滥用抗生素造成抗药性问题。
六、收获与销售
适时收获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标准推荐在克氏原螯虾达到商品规格后即开始捕捞出售,通常体重达到50克以上即可视为成熟商品虾。收获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机械损伤,保证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DB52/T 1672.6-2022》为克氏原螯虾成虾养殖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执行能够有效提升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