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的分类原则、命名规则和代码编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维管束植物的资源调查、信息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
Title: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Vascular Plants in Guizhou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820-2022《贵州维管束植物分类与代码》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贵州地区维管束植物的分类体系及编码规则。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行政区域内维管束植物的分类、鉴定、信息管理以及数据交换。这表明标准不仅限于科研用途,还涵盖了实际应用领域如农业、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维管束植物”、“分类单元”、“编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维管束植物”是指具有维管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一类高等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条款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分类原则:按照APG IV系统(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IV)进行分类,这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证据的现代植物分类方法。标准要求以科、属、种为基本单位,并且强调物种描述应包括拉丁学名、中文名及其变种或亚种的信息。
4. 编码规则:每种植物都有唯一的编码标识符,由字母与数字组合而成。编码结构通常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示植物所属的大类(如A代表被子植物),第二部分是科的序号,第三部分是属的序号,最后一部分则是种的序号。这样的编码方式便于计算机处理和数据库管理。
5. 记录格式:对于采集到的标本或者观察到的个体,需要按照统一模板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采集日期、地点坐标、生境描述、照片附件等。这些资料有助于后期的研究分析工作。
6. 更新机制:鉴于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标准特别指出应当定期审查并适时修订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发现新记录种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贵州维管束植物分类与代码》旨在建立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植物资源档案系统,这对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