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桑枝栽培斑玉蕈的产地环境、栽培季节、栽培方式、培养料配方、菌袋制作与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桑枝为主要原料进行斑玉蕈生产的全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of Trametes versicolor Cultivated on Mulberry Branch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桑枝栽培斑玉蕈生产技术规程》(DB42/T 1882-2022)是由湖北省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利用桑枝栽培斑玉蕈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桑枝栽培斑玉蕈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原料要求、栽培设施、生产工艺流程、病虫害防治等。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是原料要求。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桑枝作为主要原料时需满足的条件,如新鲜度、含水量以及粉碎粒度等。例如,桑枝应为当年采伐的新鲜枝条,含水率应在35%-45%之间,并且要经过粉碎处理成直径不超过2厘米的小段。这样的规定旨在确保原料的质量,从而提高后续生产的成功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是栽培设施。标准指出,栽培室或大棚的设计应当符合通风、保温和保湿的要求。具体来说,栽培室内需要配备温湿度计以监测环境参数,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来防止积水导致菌种感染。此外,还强调了清洁消毒的重要性,要求每次使用前后都要彻底清洗并消毒所有设备和工具。
再者是生产工艺流程。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从接种到出菇全过程的操作步骤。比如,在接种环节,要求操作人员穿戴无菌服并按照规定的比例混合培养基质与菌种;而在发菌阶段,则需要定期检查温度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遮阳网的位置以维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另外,对于不同生长时期的管理措施也作了说明,如幼菇期要加强空气流通,而成熟期则要注意控制湿度以防开伞过早影响商品价值。
最后是病虫害防治。本标准特别重视生态友好型防控方法的应用,提倡采用物理隔离、生物制剂喷洒等方式代替化学农药。例如,当发现杂菌污染时,可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受影响区域,或者撒布木霉菌粉剂抑制其进一步扩散;而对于常见的螨类害虫,则推荐使用捕食螨来进行生物防治。
综上所述,《桑枝栽培斑玉蕈生产技术规程》(DB42/T 1882-2022)是一部全面覆盖桑枝栽培斑玉蕈各方面的实用指南。通过遵循这些规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