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土壤墒情星地协同监测的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处理、质量控制及成果提交。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by Space-Ground Coordin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2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06T 62-2022土壤墒情星地协同监测技术规范》是河南省针对土壤墒情监测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在提升农业灌溉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3.1 数据采集
本标准明确指出,数据采集应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卫星遥感可以覆盖大面积区域,而地面观测则能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两者结合能够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卫星遥感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土壤湿度信息,而地面站点则负责对特定区域进行详细检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4.2 数据传输
关于数据传输部分,标准要求所有监测设备必须具备实时上传功能,并且数据传输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和完整性。这意味着无论是通过无线网络还是有线连接,数据都应当以加密形式发送,防止泄露或篡改。同时,为了保障数据质量,还需要定期校准传感器,避免因设备老化导致测量误差。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环节强调了使用先进的算法来处理原始数据,如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此外,还提到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以便于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分析。这对于构建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平台至关重要,有助于政府机构更好地规划水资源分配方案。
6.1 质量控制
为确保整个监测系统的有效性,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置多个对照实验点验证结果准确性;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维护检修情况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有助于长期积累宝贵的经验资料。
以上是对《DB4106T 62-2022土壤墒情星地协同监测技术规范》中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及深度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