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拐枣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圃地选择与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技术、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苗木出圃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沙拐枣播种育苗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Calligonum by Sow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612—2022《沙拐枣播种育苗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为沙拐枣的播种和育苗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子采集与处理部分,标准明确指出应在果实成熟期及时采集种子,并且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作为采种对象。种子采集后需经过风选或筛选去除杂质,确保种子纯度。对于干燥保存的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催芽处理,通常采用温水浸泡法,时间为24小时左右,这样可以提高发芽率。
其次,在整地与施肥环节,标准要求对育苗地进行全面深翻,深度不低于30厘米,并施入腐熟有机肥作为基肥,每亩用量为2000-3000公斤。同时,还应做好排灌设施,保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这些措施能够为沙拐枣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再者,在播种方法上,标准建议采用条播的方式,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播种完成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并压实,以利于保墒保温。此外,为了防止鸟类啄食种子,可以在播种区域设置防护网。
最后,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幼苗出土后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当发现有病虫害发生时,应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者化学手段进行治理,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解读可以看出,《沙拐枣播种育苗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子到幼苗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需求。这对于促进当地生态修复事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