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桥梁工程信息模型的创建、组织、交付及质量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桥梁工程信息模型交付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livery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交付技术规范》(DB36/T 1615-2022)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江西省桥梁工程中基于BIM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数据模型创建与交换
标准明确指出,在桥梁工程项目中,所有参与方应遵循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标准。第5.2条规定了模型构件的分类编码体系,要求采用国际通用的IFC标准作为基础,并结合本地化需求扩展属性字段。这确保了不同软件之间能够实现无缝的数据交换,避免因格式不兼容导致的信息丢失或错误。同时,强调了在模型创建过程中要注重几何精度与拓扑关系的一致性,以保证模型的真实性和可用性。
模型深度与精细度
第6章详细描述了桥梁BIM模型的LOD(Level of Development)分级标准。根据工程阶段的不同需求,将模型分为LOD100至LOD500五个等级。例如,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LOD200级别的模型,包含主要结构元素的基本形状及位置信息;而在施工图设计时则需达到LOD300级别,添加更多细节如材料特性、连接方式等;到了施工阶段,LOD400级别的模型将用于指导实际操作,而最终运营维护阶段则需要LOD500级别的高度精细化模型来支持长期资产管理。这一规定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并满足各阶段特定的功能需求。
安全生产管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第7章特别强调了利用BIM技术提高施工现场安全水平的重要性。首先,要求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在此环境中模拟潜在危险源及其影响范围,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其次,通过集成监控设备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并与BIM模型关联,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对策。此外,还提倡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使工人能够随时查阅最新的安全指南和技术文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质量控制与验收
关于质量控制与验收流程,标准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其中,第8章特别关注如何利用三维扫描仪等先进工具对已完成的部分进行精确测量,并将结果反馈到BIM模型中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发现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则立即启动纠正程序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另外,还鼓励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整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信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具有追溯性,从而提升整体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以上是对《桥梁工程信息模型交付技术规范》中几个核心内容的简要说明。该标准不仅促进了BIM技术在我国桥梁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其他基础设施项目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希望相关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共同推动行业向更加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