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场粪污异位发酵处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求、环境监测与管理及记录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猪场粪污的异位发酵处理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ff-site Fermentation Treatment of Swine Farm Wastewa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601-2022《猪场粪污异位发酵处理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于2022年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猪场粪污异位发酵处理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和管理措施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技术要求
1. 原料选择:标准指出,用于异位发酵的粪污应来源于健康猪群,且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或化学污染物。这确保了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2. 发酵条件:要求发酵温度维持在50℃以上至少7天,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同时,水分含量应控制在50%-60%之间,过高的水分会导致厌氧环境形成,影响好氧发酵效果。
操作步骤
1. 预处理:粪污需经过固液分离处理,固体部分可直接用于堆肥,液体部分则需要进一步稀释后加入发酵池。
2. 添加辅料:为了调节碳氮比,通常会在粪污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秸秆或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辅料。
3. 混合均匀:将粪污与辅料充分混合,确保整个发酵体系内的物质分布均匀。
管理措施
1. 定期监测:在发酵过程中,需定期检测pH值、温度等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风量和翻堆频率。
2. 环境保护:设置防渗漏设施,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同时做好恶臭气体的收集处理工作,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可以有效实现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